冬枣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在山东沾化成功举办
为提高冬枣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冬枣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促进农药减量增效,助力冬枣种植户绿色增收,5月26日—27日,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在山东滨州市沾化区举办2025年冬枣科学安全用药培训暨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得到山东省农药检定所的大力支持,由滨州市农业农村局、沾化区农业农村局承办,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特别协办,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农药工作小组成员企业、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周普国,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吕思光,山东省农药检定所所长张耀中、副所长张承毅,滨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宫承祥、滨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子强,沾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沈洪梅,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景龙,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高级专员许蓓丽、中国IPG农药WG组长石井卓朗,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延昌等领导专家出席培训活动。周普国会长、吕思光二级巡视员、宫承祥副秘书长、沈洪梅副区长在培训开班式致辞讲话。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王凤乐、山东省农药检定所科长金岩分别主持开班式和交流培训活动。来自山东省滨州市及沾化区的植保技术人员、镇农技推广站和农资经营企业代表、冬枣种植大户代表等170余人参加培训。
在开班式上,吕思光二级巡视员指出,冬枣被誉为“中华奇果”,是山东省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据统计,山东省冬枣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首位。近年来,随着“冬枣安全生产全程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的实施,成功填补了冬枣生产无国家登记农药可用的空白。山东省通过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严格农药监管、深化产学研融合以及加强品牌建设等多措并举,坚持问题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标准化为抓手,全力推动山东省冬枣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宫承祥副秘书长在开班式上说,近年来滨州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培育形成“粮棉菜果牧渔”六大主导特色产业。沾化冬枣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到的13种特色农产品之一,近年来通过实施“双增双提”工程、创新绿色高效种植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产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沾化冬枣”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首批“好品山东”品牌等37项荣誉,品牌价值达56.11亿元,位列全国枣类第一,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沈洪梅副区长介绍,目前沾化区冬枣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年产量达6亿斤,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近年来,沾化区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统防统治服务等举措,推动冬枣产业向标准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迈进。她说,沾化区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推动农药使用从“减量”向“精准”升级,从“安全”向“高效”迈进,全力打造全国冬枣绿色生产的示范标杆。
周普国会长就当前冬枣产业发展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谈了三点看法。一是加强冬枣标准化生产,提高品牌价值。随着健康生活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良好品牌声誉和可靠质量保证的产品,从而可见品牌的影响力。因此,要加强冬枣标准化生产推广示范,增强农户品牌意识,尤其需要种植户共同来维护,像沾化冬枣这样的区域品牌,提升其品牌效益。二是加强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提升冬枣产量品质。要贯彻绿色植保理念,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注重科学使用农药。要根据当地冬枣病虫害发生特点,严格按照标签使用农药,尤其是要适期适量使用植调剂、激素类等药品,不盲目追求外在品相,更注重内在品质,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三是拓宽冬枣销售渠道,培育新型市场。冬枣销售需要多条腿走路,既要巩固老市场,也要开辟国内国外新市场。加大对冬枣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好冬枣出口文章。大力培育电商等新兴销售模式,推广订单生产,倡导旅游观光采摘,发展多种形式的销售渠道。
会议邀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张琼研究员、滨州市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吴振美高级农艺师分别围绕冬枣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冬枣种植管理要点等主题进行系统培训。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中心张旭良经理分享了冬枣种植较为成熟的全程植保技术方案。
在农药科学安全使用与农药真假识别培训环节,许蓓丽高级专员介绍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与农药安全使用开展工作情况和农药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该工作小组的6家会员企业分别介绍其在中国销售的主要产品,并就农药产品安全使用以及真假农药鉴别进行了系统讲解。
在开班式上举行了捐赠仪式,山东省农药检定所和巴斯夫公司分别向参训人员捐赠冬枣病虫害防控图书、防护套装。
参训人员表示,此次活动使他们加深了对冬枣产业发展态势的认识,全面了解了冬枣相关病虫害发生危害状况,也更好地掌握了科学防控技术和安全用药方法,对今后做好冬枣生产有很大的帮助。参训人员现场还与参会企业进行了交流,咨询冬枣病虫害防治相关产品功效,商洽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