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在贵阳隆重召开
11月8日,在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期间,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和绿色农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了2024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来自农药行业的领导专家、企业家代表、科研机构、试验单位等近500人参与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新当选的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四届理事会周普国会长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柏连阳,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教授宋宝安分别做了《农药抗性治理对农药的创新需求》、《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对绿色防控的挑战与对策》、《生物化学农药与超限制造》、《关于重塑植物保护与治理体系的思考》、《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及下一步工作重点思考》的报告。
柏连阳院士在报告中肯定了农药对作物病虫草害防控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我国农药具有抗性分布广、种类多、抗性重、危害大的特点,分析了农药抗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增加农药用量、产生药害、增加成本、降低产量、减少收益的危害。他建议我们要着力新农药创制和绿色农药创新、研发新的增效剂、夯实基础研究并促进防控理论和技术创新、实施精准农业技术、运用综合管理策略的创新需求,从而有效应对病虫害威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康振生院士在报告中提出绿色防控作为病虫害防控的发展方向,是改善目前所处困境的基本策略。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经历了由理念成为行动,制度保障不断强化,绿色产品和技术效益显著,基础研究重大突破的发展历程。然而,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栽培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全球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为了有效实施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康院士建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努力:一是落实条例精神,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二是加速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科技创新;三是加强品种抗病虫性及其合理利用;四是结合农业措施防治病虫害;五是育种、植保、栽培、推广等部门协同攻关;六是加速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
钱旭红院士肯定了我国生物化学农药发展潜力巨大,探讨了目前国内生物化学农药现状及昆虫生长调节剂、化学信息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诱抗剂、窒息、干燥等其他类共五类生物化学农药,并引发出新兴生物化学农药RNAi农药。超限制造概念,是指借助于超快激光的内雕或者精刻,基于流动化学和限域强化的理念,研究开发运用于医药、农药、染料、化妆品、生物等领域的的微纳通道流动化学、芯片器件、工艺装置与路线,大幅度提高反应、催化、酶促、混合、分离、萃取、结晶、乳化、生测、药效等单元过程的效率、精确性、本质安全和洁净性,减少器件仪器装备的时空占用,甚至可以在限域空间完成传统过程不能实现或者进行的操作。新的微流化学及微流控使得生物活性和药筛选更为高效,也使得流程连续化容易实现并更为便捷,可改现有的研究、开发、生产形态,提高制造效能,提升研发效率。钱院士还分享了生物化学农药的研发案例,为企业创新研发提供思路。
陈剑平院士从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背景入手,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理念层面过度依赖化学防治,破坏了生态平衡;技术层面科技布局不合理,协同创新不足;产品创新层面缺乏自主专利和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弱。由此他提出重塑植物保护与治理体系,要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对标我国植物生物安全治理体系,要用高效、绿色、安全、智能指导植物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发展,要通过理念链、教育链、科研链、产业链、绿色技术推广链创新构建植物生物安全治理体系框架,要用标准、评价、法规、监管、投入和政策支撑我国植物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发展。
宋宝安院士在报告中阐述新质生产力深刻蕴含“两个适应”“三个要求”“三个特征”和“四个因素 ”。“两个适应”指的是适应农药新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三个要求”为消除植物病虫草害威胁、提升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减少农业面源环境污染;“三个特征”表现为高科技引领、高效能驱动、高质量保障;“四个因素”则涵盖了新技术突破、新产业崛起、新业态形成和新模式应用。针对我国农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强调企业要聚焦于农药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绿色农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由江苏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冠名,海利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特别协办,六夫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利尔作物科学有限公司、青岛清原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利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单位协办,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贵州健安德科技有限公司友情支持。